飛入精神病院(李維榕)2012/3

『父母親給孩子最重要的愛,是知道何時該放手!』

『一個青年人的成長,是需要某種程度上脫離父母的關注,否則他們就無法建立自我的思考。如果他們沒有自己的所思所感,只有父母的所思所感,就會變得混沌一片,無法紀建立獨自的世界。』

貧窮的父親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學習環境,希望他日兒子能飛黃騰達而盡心盡力,無時無刻作陪伴與照顧,但是這愛太沉重,讓兒子換不過氣來,最後想以逃避來逃出這壓力(因為明白父親的關心與愛,故不忍心當面告訴父親,心事往心裡擱,導致壓力過大)。

 

當情愛成為一種錯過(下)(王浩威)2012/6

『如果不是有無止境幫忙的父母幫他們,擋住一切應有的處罰或代償付出,這類孩子早就學會自己無止境的慾望是該自我控制了。』

兒子因為與女友分手而意志消沉,更揚言要自殺。母親千方百計地讓兒子的女友回到他的身邊,但還是失敗了。因為兩次的分手的原因就是兒子對其女友使用暴力,拳腳相待。意想不到的是母親多次向心理醫生求診不是為了治療有暴力傾向的兒子,而是要知道如何才能讓他的女友回來。

母親盲目地溺愛兒子,相信自己的兒子不會有過錯,而致蒙蔽了雙眼,無法看清事實,更無法再適當的時機救兒子,情況只會惡化。

兒子每次打完女友後都會誠心誠意地道歉,期求原諒,但是醋埕子的兒子還是重蹈覆轍了。一切應都源於對自己及他人的缺乏信心與安全感,而母親的無償幫助更妨礙了兒子認清事實,建立自己的自信。盲目的愛只會帶來悲劇。

 

 

以上兩篇都是關於父母關心孩子是好事,但盲目的溺愛只會害了大家。與一般看到的都是些父母不管或者虐待孩子的故事不同,算是新鮮。我們都憎恨對孩子不好的父母、或者不會管教孩子的父母,但是是否它的對立面就是對的了呢?不是。愛要愛的方式對才會對雙方都好。如果父母只以自己的方式來愛自己的孩子,甚至那方式是孩子討厭的,顯然意見的是這只會破壞親子關係,得不償失。就算是苦心,也要有限度,有些事情不是別人幫忙就可以的,還是需要自己經歷和學會獨立的。無論是沉重的愛還是盲目的愛,開首的那句說話說的對極了:『父母親給孩子最重要的愛,是知道何時該放手!』!!

 

 

父與子(李維榕)2012/6

『與孩子做朋友,本來是個好主意。問題是,父母子女都需要有些時候看不到對方,甚至忘記對方的存在。』

 

一位父親因為十分想了解兒子的一切,成為親密友人般。他的確是做到了了解兒子的一切,甚至連兒子的女友是誰,怎樣都十分清楚,但是這反而令兒子喘不過氣來。因為父親將兩人的關係升至平等,故父親對兒子是完全沒有管束能力,導致兒子永遠不聽父親的話,也常吵架。父親的眼裡只有大兒子,完全無視了小兒子的存在。但小兒子十分了解為什麼哥哥為什麼總是和父親起衝突:『因為爸爸對她太好了!』父親對大兒子的不離不捨,心中永遠只有他,別的都看不見。這種想法成為兒子親密朋友的行為令身為年輕人的兒子十分抗拒,捨命而逃。

 

 

雖然又是一個有點盲目的愛,而且再次點明了父母要適時地放手。在電視看到有些家庭總是和樂融融,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像朋友般親密就是最讓人稱羨的了。孩子有事會和父母商量談心。這樣看起來孩子有了談心的對象,而且有時候也會得到一些來自大人比較現實有用的意見;而父母也會知道孩子的狀況,親子關係融洽。但是父母要知道,即使是朋友,彼此之間還是存在私隱,對方的事不會什麼都會知道。而父母成為孩子的朋友的時候,除了了將自己身為父母身份降為了相同高度的朋友而可能因失去傳統裡父母的威嚴導致孩子不聽話外,同時也無法完全拋棄父母對孩子的好奇心,想知道他們的一舉一動的心態,而孩子當然也無法完完全全把父母當作朋友,因為他們可能隨時用父母才有的權利命令他們或者要求他們去做什麼,但是朋友沒有這個權利。所以父母和孩子間要完全當朋友有點難,而且會有副作用,雙方還是要保有尊重對方私隱。

 

父母不需要像過去的中國傳統式家庭那樣,父親要有威嚴,看上去不好說話,只能尊敬,負責『大事』;而母親慈祥,好說話,但會婦人之仁,負責『家事』。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像朋友那樣已經夠了,不需要完全成為朋友。否則又會讓孩子窒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e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