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正如我前言所說,我中學時中國歷史其實讀得並不怎麼樣。(我從未讀過世史,所以不說)說喜歡,我確實是喜歡的。自己在中史堂上讀得好不好,我是以成績來做判斷的。高分當然高興,低分的時候則失落、沮喪,檢討自己哪裡做得不好。這種單憑成績高低來作標準的確是偏頗的,但因為不知如何判斷自己適合與否,唯以分數作標準。也是因為喜歡,所以想表現出『我很適合讀這門科』的形象。

 

但喜歡是一回事,適不適合,有沒有這方面的才能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其實自開始以來,我讀中史的方式都是死記硬背的。尤其是中一到中三的時候。因為出題十分簡單,就是平時的練習題重出而已。範圍確實有點大,而且想要高分須要精確地背下來,以免扣分。在考中史的同時也要考其他科目,所以要拿高分也不容易。但總括來說,只是記憶力測試罷了。(這種死記硬背我想很多人都反對,也會討厭這段成長期,但我認為背是沒有錯的,是運用時不能靈活的問題)也許這種死記在不怎麼用分析的初中時期還可以應付考試,但中四到中五單靠背就能拿高分是不太可能的。因為要背的範圍太大內容太多,而且也有分析題。在校測驗我也是把基本的東西給背了,連練習題。(因為練習題的答案寫得很棒,而我有些不出來,唯有把它們記下來)雖然我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答題,但效果不怎麼樣。所以分析題的答案仍然以標準答案作基礎加點變化。為什麼這麼爛的讀書方式還能拿全年級第一?因為我當時的同學連背都懶得背。雖然有考前背很多及平時都有在背的同學,但講起背中史,我可是『常勝軍』哪,因為每次小測我都背了那麼多次,他們背得不夠我多,所以我就能成為最高分的那個了。

 

不過,這種讀書方式在讀預科的時候完全崩潰了。從第一堂課文我喜歡哪個朝代、什麼歷史人物開始。這種問題,我沒還有認真去想過答案。喜歡什麼朝代這種問題我當然是憑感覺,但我連感覺都飄忽不定,答不出個所以然來。更重要的是,我對每個朝代都是理解個半桶水。記憶從來不牢固,過往背的忘記個七八成。(一旦要重拾起來很難)其實從預科開始,不妙的感覺可謂一直都沒有消失。雖說如此,我還是努力背基礎的史實和學分析題目。如何寫一篇符合格式又發言之有物的短文(essay)。神奇的是,我這樣的人還能堅持下來,在多次小測都能取得較好的分數,大考也是綜合來說最高分。但是,我知道其他同學的能力是在我之上的。從同學回答課堂問題就知道,他們的分析能力較好,史實記得比我牢。

 

也許我們幾個人不相上下。但只要一看學長學姐的試卷,變知道什麼叫才能與實力的差距。他們的分析與史實結合得相當好,有條理,有層次,語言運用也在我之上。我覺得那樣才是讀預科中史的學生,我不是。(這是我回想得出來的想法,當時只是想學他們)

 

其實中史說穿了就是史料加分析,但如何將兩者結合得天衣無縫就很講究學生的能力了。還有就是你要知道出題者想要你答些什麼,又有什麼能憑自己的認識恰當的補充,梳理文脈。記憶力,分析力(觀察)缺一不可。

 

才能這種東西努力鍛煉能擁有,可是卻與渾然天成的有基本上的差距。我覺得能鍛煉,也是我畢業之後回頭來看知道的事。例如說我能了解讀這門科需要的是什麼。對我來說,唯有旁觀者清。或許其他科目也一樣,能否取得『成功』,要的就是雜事的基礎和靈活運用。因為死守規矩不行,空中樓閣也不行。此外,讀書最重要的是意志心態。讀歷史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借古鑑今。什麼樣的學生適合讀?對時事及社會關心的學生。這是我最近在想的問答。或許說這樣的答案不太符合邏輯或者道理,但我真的想這兩樣是最基本的。

 

其實我覺得我會喜歡讀歷史,是因為……我想逃離這個社會和現實。我不想去理現實的政治問題、不想去管這個社會上發生了什麼事。變成了單純的一種逃避路徑。所以我覺得自己不是那個地方的料子。

 

我一直在想我可不可以去讀歷史。我不想這麼快就下最後一個定論,希望自己多少有點這方面的才能,但我另一方面我有不能完全提起經來面對我自己不適合的真相……到底我行不行,有沒有這種才能,只能暫時放在時間的路上讓它來回答。

 

 

ps,這大概是今年1月左右寫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reel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